編按:本文為針對近日蘋果日報澳洲打工度假系列報導的回應,蘋果日報已於 2013/12/31 以〈焦點評論:台灣青年 別在澳洲被剝削〉為題,刊登於論壇版。
照片來源:作者自行攝影
曾經或正在澳洲打工度假的台灣年輕人,已在 18-31 這個年齡層裡,佔了 2% 左右的比例,且這個數字還在繼續攀升。但台灣社會隨著媒體報導,對於這群正在壯大的年輕人們的印象,總是徘徊在「苦勞」和「淘金者」兩個極端。然而,該被關注與檢討的,不應該是這群為了突破台灣低薪困境、勇闖南方大地,以試圖開拓更美好人生的年輕人。應該被深入探討與改善的,是澳洲快速崩壞的勞動市場,以及打工度假青年在人生地不熟的異國,缺乏協助解決問題管道的窘境。
近年來,由於澳洲政府不間斷地增加打工度假的簽約國,整體人數已經膨脹到將近 25 萬人。這群具有工作資格的外國大軍,不僅威脅到當地青年的就業機會,更使得許多無良雇主成功突破勞動法令對勞工的保護。因為這群持短期簽證的年輕人,大多是來自經濟表現疲弱、工資相對較低,且青年失業率高的國家,因此即使是低於法定的薪資,也往往高於母國工資。再加上不得受雇於同一雇主超過六個月的限制,使得這群年輕人在求職市場上,成為條件較差的一群,因而可以選擇的工作有限,和雇主談判的籌碼很少。如果青年本身英語能力低弱,無法了解澳洲勞動法令對勞工的層層保護,就更容易成為被欺騙的對象。因此,無論澳洲本地人或持較長時間簽證的外國人,只要他們敢,不只是薪資低於法定標準而已,許多無良老闆還會以各種理由 (包括學徒費、押金、房屋租金、工具費用、交通費與許多莫名的罰則) 苛扣員工薪資,且仗勢著背包客就算覺得有異,也不知向誰求助,軟土深掘地向這群最弱勢的年輕人們越要越多。
所幸,許多背包客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。繼韓國之後,台灣也有一群背包客,開始試圖透過翻譯澳洲法律政策,以及蒐集背包客的經驗,增加打工度假族群對自身權益的認識,以降低問題發生的機率。同時,澳洲民間團體,特別是工會,也已開始呼籲澳洲政府必須檢討打工度假簽證的相關政策。更令人振奮的是,已有基層的工會,例如肉業行業員工工會 (Amieu) 正著手處理肉廠黑仲介剝削背包客的問題,成功地為這些底層勞工討回應得的薪資。
作為澳洲打工度假的一員,我們認為無論年輕人們是抱持什麼樣的目的前往澳洲,賺錢也好、度假也好,或只是想豐富人生經驗,都不應損及他在澳洲打工時所應受到的保障,以及應該享有的權益。年輕人的確應該增加自身的條件,好讓自己在澳洲的求職市場裡得到更多更好的機會;但同時,如果台澳雙邊政府能更積極地研議較合理的簽證限制,以及制定更主動的救助管道,才不會讓這群年輕人最後只能留下被剝削的記憶。
0 意見:
張貼留言